共享办公:潮流还是刚需?

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搬入共享办公空间,但市场对这个新物种依然褒贬不一。

2018年12月14日

第一太平戴维斯研究显示,2018年1至9月中国新增共享办公点超过200个(含本土及国际运营商),约为2015年新增供应的四倍。目前中国市场有27个国际运营商,在国内40多个城市设有630多个共享办公空间。

关于共享办公的争论多与WeWork估值有关——日本软银集团向WeWork追投30亿美元,对后者估值在450亿美元。而国际办公空间集团(International Workspace Group)——创意共享办公品牌Spaces、服务式办公品牌Regus的母公司——的估值只有27亿美元。然而,即便WeWork的估值严重虚高,亦不见得能否认共享办公理念的价值。

在共享办公与其他弹性办公模式之间划清界限也很困难。从整体数据来看,弹性办公空间的发展势不可挡。今年IWG对96个国家共计18,000个弹性办公空间的租户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89%的租户认为弹性办公空间对业务增长有帮助,89%的租户认为推动了成本优化。

调查还发现,现收现付服务日益受到企业的青睐。“这是一股趋势,不仅限于办公空间或者房地产。而是广泛适用于所有的非核心商业活动,”报告如是说。其实不仅是商业,共享(更确切地说是租赁)的理念已经遍地生根:打车有优步,出行有爱彼迎,听音乐有Spotify。

这一趋势表明,弹性办公空间已成气候,但亚洲与其他市场之间有一个重要差别。许多亚洲企业倾向于购买办公空间自用,一来作为安全投资,二来可免去业主加租的烦恼。自购办公空间的企业租赁共享空间的可能性似乎低一些。

第一太平戴维斯亚太区(不含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Christian Mancini先生表示:“很明显租户要的是弹性,但弹性不一定指弹性空间;对于部分公司来说,拥有自己的办公空间恰恰便于自己按需灵活使用空间,而且这也是一项有价值的投资。”

那么,共享空间的协作特性又有何价值?WeWork东南亚董事总经理Turochas Fuad先生表示:“我们竭尽全力打造社区——无论在一栋建筑、一座城市,还是一个国家。WeWork在快速改造开放空间,促进大企业与未来人才以及顾客的直接互动,打造一种更能引起未来劳动力共鸣的企业空间文化。

“我们在《2018年伦敦经济影响力报告》指出,81%的伦敦WeWork会员表示成为会员后,办公生产力得到提升。”

Fuad先生特别强调,WeWork还可为业主及周边区域带来利好。“有WeWork入驻的物业一般租金更高,便于业主积累更多租户资源,也能促进资产升值。”

WeWork位于上海市威海路的项目前身为废弃鸦片厂与艺术家居所,此前已空置10年之久。项目于2016年开业,设有1,300个工位。“随后威海路陆续迎来新的商店、餐厅开业,整个街区也重焕生机,”Fuad先生说道。

然而,房地产的本质特性仍是重要的投资考量因素。正如一个私募股权房地产投资者所言:“如果建筑品质够好,则无需担心投资表现,这是我们的判断标准。如果WeWork或者其他共享办公品牌是你的租户,只要楼宇品质够好,他们的失败不会影响你的投资。留给你的是他们装修好的空间。但是,如果共享办公品牌是项目的唯一租户,风险就要高一些。20-30%的比例更加合理。”

WeWork创立至今已有八年,但尚未经历经济衰退的考验;共享办公理念亦然。历史经验表明,签订长期租约获取短期收益流的运营模式并非固若金汤。本世纪初互联网泡沫后,租户骤减,雷格斯集团被迫在2003年申请破产保护。

Mancini先生表示:“多元租户组合对于降低房地产投资风险至关重要,共享办公品牌也算得上一类租户,但多种不同租户以及租赁模式的组合才是最稳妥的策略。对于大型租户来说,多元租赁模式亦不失为理性方案。”

大多数阅读这个主题
对发展中市场的投资者而言,产权保障可能是场噩梦。
由于数据使用需求急速膨胀,亚太区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必将迎来惊人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