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车城市之设想

丹麦建筑师、宜居城市中心访问研究员Jan Gehl曾在2017年呼吁,新加坡应该彻底淘汰汽车,公民应使用公共交通出行。

2019年3月29日

新加坡或许是无车城市的理想试点:它是一个岛屿城市,拥有良好的公交系统以及强悍有力、积极主动的政府。

第一太平戴维斯东南亚首席执行官Chris Marriott先生表示:“新加坡的汽车拥有成本已经超高,政府一直在积极寻求替代方案。”

新加坡自2017年起对上路车辆数量实行严格限制,但仍有近100万辆车上路,其中包括60万辆私家车。道路收费亦未能缓解交通拥堵。

目前新加坡正在进行自动驾驶汽车的尝试,在南洋理工大学建造了一个模拟城市环境的测试中心,供10多家汽车公司测试自动驾驶电动汽车和公交车。初步测试结果表明,自动驾驶车辆要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纳入交通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新加坡常见的大雨天气会干扰车辆传感器的正常运作。

政府也在推广自行车,通过“走、骑、搭”计划提倡市民步行、骑车或搭乘公交出行,覆盖全市的骑行路线也在开发之中。政府还为开发商提供资金,用于建设写字楼内的淋浴、储物柜等设施。此外,电动滑板车可在新加坡公共人行道上使用。

新加坡地铁开通于1987年,此后不断扩大规模,目前还有进一步扩张计划,将于2029年完成。地铁站周围聚集了很多房地产开发项目,而随着地铁系统的发展,这一趋势还将继续。

新加坡面临的挑战在于“最后一英里”出行。新加坡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步行或骑车可能面临较大困难。目前,出租车和共享乘车服务是解决“最后一英里”问题的重要途径。若彻底取缔这些车辆,则有必要建立环环相扣的交通网络,而这势必导致高密度开发,一些现有建筑难免会“落单”并贬值。

Marriott认为,公私混合交通模式出现的可能性最大,但其中公共交通占绝对多数,私家车数量将受到更严格限制。这一点在房地产上已有所体现,“政府正在减少新开发项目的停车位数量”。

车辆的大幅减少可能对新加坡的房地产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原本用于停车的空间将可重新开发或改作其他用途,为业主带来更多收入。

但Marriott表示,真正收益将来自道路改造。新加坡土地资源稀缺,其中道路占比达到12%。“道路网络的缩减可以释放土地资源,将其用于开发或建设紧缺的公共绿地。”

如果上路车辆越少,且新能源车辆比例增加,应有助于提升空气质量、优化生活环境。此举对于房地产的益处很难量化,但随着员工健康问题愈发受到公司关注,空气质量的提升将成为写字楼业主吸引新租户的一大筹码。

新加坡的未来愿景可能是“少车城市”而非无车城市,但无论哪种城市,都会最先在新加坡成为现实。

拓展阅读:
Savills Singapore

大多数阅读这个主题
新加坡写字楼市场在供应紧张、新型需求突起的双重支撑下,租金持续推涨,更吸引了境外资本关注。
亚洲拥有全球人气最高的住宅开发项目,我们将在本文介绍一些最热门的住宅楼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