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数据中心:人气很高,并非徒有其表

由于数据使用需求急速膨胀,亚太区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必将迎来惊人增长。

2018年12月14日

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没有明确定义,但规模大、容量大是关键。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一般(至少)包含数千台服务器,通过高速网络共同运行。传统数据中心的电力容量一般为2-10兆瓦,而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电力容量可超过100兆瓦,设施空间也更大。

目前拥有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公司仅有24家,且多位于美国。中国的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也在名单之上。

思科“全球云指数”预测称,到2021年数据中心年流量将以每年25%的速率增加,且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流量占比将从目前的39%增加到55%。

2016年全球共有338家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其中30%位于亚洲。据思科预测,到2021年,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数量将增至628,其中39%位于亚洲。这意味着,亚洲将取代北美成为最大的区域市场。这一局面不可避免,因为亚洲人口众多,数据使用量也在急速攀升。

依据中国《网络安全法》规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收集产生的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应当在境内存储,因此中国留给境外运营商的市场空间很小。亚洲发达国家由于拥有运营商所需的空间基础设施及法律框架,将成为运营商的优先考虑对象。

例如,脸书在今年9月宣布,将在新加坡打造一个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电力容量为150兆瓦。该数据中心11层高,总面积约18万平方英尺,服务于东南亚及印度用户。微软、谷歌已在新加坡设立数据中心;丰树投资亦在建设一个24万平方英尺的数据中心,价值4,200万美元,据称已被亚马逊云端计算服务(AWS)整栋租下。

澳大利亚、日本同样具有发展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市场潜力。就城市而言,悉尼、东京当仁不让。香港也是主要的数据中心市场,但土地资源的稀缺必将限制该领域的扩张。

同样面临土地紧缺困境的新加坡正在探索新的开发模式,以替代传统的地上数据中心。往高处建或转入地下,都在考虑之列。

大多数阅读这个主题
对发展中市场的投资者而言,产权保障可能是场噩梦。
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搬入共享办公空间,但市场对这个新物种依然褒贬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