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境外投资,国家利益为先

中国投资境外房地产的首次热潮已经退却,境外投资松绑还需时日。

2018年7月2日

长远而言,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壮大、世界地位日益提升,境外投资的步伐还将继续。但有安邦的前车之鉴,目前政策松绑的时机远不够成熟。

彭博社在今年6月报道称,中国央行及有关监管部门表态“鼓励各方支持海航集团发债”。海航集团是海外房地产的最大中国买家之一,现面临高达930亿美元的债务。据了解,政府高层要求债权人增加海航的授信额度,同时要求海航继续以航空运输为核心业务,因此预期将有更多房地产资产出售。

第一太平戴维斯中国区研究部主管简可(James Macdonald)先生指出,中国境外投资其实已在2016年达到巅峰。2017年投资额虽然同比增加,但主要归功于一笔巨额交易——中投集团斥资人民币870亿元收购黑石集团的欧洲物流业务Logicor。“若不计这笔收购交易,则中国2017年境外投资总额仅人民币1,930亿元,同比减少27.5%,”简可先生表示。

“部分限制政策有过于严厉之嫌,系对出境投资过快增长、部分投资者激进投资行为的应激反应。而随着投资及监管经验的不断积累,政策可能会放松,也会有更多指导细则出台。

“中国布局海外市场、成为全球经济强国的初衷不改,目前政府正在重新衡量工作任务的优先等级与实现方法。”

虽然政府对境内个人及机构的境外投资一直有所限制,但在2016年,为缓解人民币贬值压力,央行加速抛售外汇储备,境外投资监管升级。国务院在2017年8月出台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的指导意,表示鼓励“一带一路”建设等境外投资,限制酒店、体育俱乐部等境外投资。

同年11月,发改委就《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向社会征求意见,今年3月正式实施。《管理办法》新增对“境内自然人通过其控制的境外企业或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企业对境外开展投资”的限制。

简可先生表示:“这些限制政策旨在确保企业的境外扩张不会损害国家利益。非理性投资、高杠杆交易、离岸金融衍生工具等同样应该受到限制。如此一来,投资‘炫耀性’资产的风险也会降低。与此同时,政府应继续支持实力与资质兼备的中国企业开展真实、合规的投资活动。”

虽然安邦、海航屡上头条,中国境外投资并没有一落千丈。Real Capital Analytics数据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大陆地区向香港、日本、澳大利亚以及新加坡的投资总额达到94亿美元。

简可先生总结道:“当前境外投资重心应该是在与中国经济或政治联系密切的周边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大多数阅读这个主题
亚洲投资者对伦敦的“炫耀性资产”热情不减,2018年上半年投资成交额同比增加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