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赁住宅:亚太区房地产“明日之星”

亚太区租赁住宅受到机构型投资者的追捧,他们在区域市场的大趋势中看到了这一资产的增长潜力。

2019年12月16日

美国公寓运营商Greystar在2018年与MIRA房地产合资成立亚太投资管理平台,并于今年初发行首支租赁公寓基金,得到荷兰汇盈资产管理公司及荷兰房地产投资公司Bouwinvest的注资。

城镇化的推进及购房的经济压力意味着亚太区将有更多租房人口,而有研究预测称,亚太区千禧一代更倾向于灵活的租房生活方式而非买房。

在澳大利亚,由于独户住宅的价格不断上涨,自住业主占比已有所下降;与此同时,高层公寓建设不断升温。

日本是亚太区唯一成熟的租赁住宅市场,拥有当前最大的投资机会;中国则是最具增长潜力的市场。

境外资本青睐日本租赁住宅

第一太平戴维斯日本研究及顾问咨询部主管Tetsuya Kaneko先生表示:“日本租赁住宅深受境外投资者欢迎,可以说是最受欢迎的资产领域。”

“在当前市场周期的后期阶段,中端租赁住宅被视为非常稳定、投资防御性较高的一类资产。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租金及入住率也仅仅下跌10%。”

德国保险公司安联集团今年10月称,将斥资12.1亿美元从黑石集团手中买下一个住宅资产包,含82栋公寓楼,主要分布在东京、大阪、名古屋及福冈。安联房地产亚太区首席执行官Rushabh Desai表示,日本租赁住宅的收益率稳稳领先于其他资产,此笔收购将为安联提供切入这一优质市场的机遇窗口。

日本总人口逐渐萎缩的同时,东京、大阪、名古屋、福冈的人口却在外来人口流入的作用下逐渐增加。东京的租赁住宅开发未能跟上人口流入,供不应求,导致投资收益率低至3%;其他主要区域城市的收益率则在4%至5%之间。

投资租赁住宅颇具挑战,需面临境外与本土机构型投资者以及高净值个人的激烈竞争,此外资产体量偏小,单个项目平均售价仅2,000万美元,难以实现投资规模化。

但Kaneko认为:“从关注租赁住宅的资本规模来看,收益率还有进一步下行空间。”

中国:多模式探索租赁住宅

租赁住宅在中国尚属新生事物,但14亿的人口基数加上众多家庭及年轻白领的购房压力,意味着租赁住宅板块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租赁住宅,但土地成本依然是最大障碍;开发租赁项目同时保证合理的收益率,几乎成了开发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据第一太平戴维斯中国区研究部主管简可先生介绍,目前中国的租赁住宅主要采取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划拨纯租赁住宅用地,例如上海。目前出让的地块均由国有企业拍得,国内外开发商对这一模式的兴趣较为一般。

“这类地块一般位置偏远,即便地价只有正常价格的四分之一,利润空间也较为有限,因为潜在目标租户多属于价格敏感型。”

另有一些企业选择收购一星级酒店或者低端写字楼,将之翻新改造成公寓。得到华平投资、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注资的盛熙房地产即为其中一员。

第三种模式为平台运营,即运营商与个人业主签订长期租约,再将公寓租出,且一般会提供类似共享居住空间的服务与设施。但这一种模式已发生数起“暴雷”事件。对此,简可先生分析道,“模式本身没有问题,但一些平台前期房源扩张过快,导致出现资金链问题。”

拓展阅读:
Savills Japan – residential research

大多数阅读这个主题
尽管经济有所放缓,北京对境外资本的吸引力并未受到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