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洲:“绿色”实用主义
环境可持续性相关问题已成为大多数机构型房地产投资者的首要考量。
业内存在这样一种看法,认为亚洲(澳大利亚、新西兰除外)在环境可持续性方面“拖了后腿”,其中,中国因为碳排放量、空气污染等问题常被当作反面教材。很显然,这一观点没有客观考虑亚洲国家所面临的挑战。
我们以瑞典为参照。这个北欧国家常年在可持续性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然而,瑞典是一个繁盛小国,拥有充足的自然资源,能够通过水力发电这类清洁能源满足全国一半的能源需求。而在中国,人口多于瑞典全国人口的城市即有十多个,面临的挑战也复杂得多。
亚洲总是“拖后腿”的说法站不住脚。环保运动的一大要素是以长远目标为重,而非眼前的短期进展。从这个角度来看,亚洲遥遥领先,无论在实际操作层面还是文化层面。
英国将从2035年起禁止销售新的汽油、柴油和混合动力汽车,尽管尚未投资提升发电产能来支持这项举措,在可替代能源的利用方面亦较为薄弱。难以想象电动车产业不断增长、大力投资发展氢燃料电池技术的中国会做如此决策。
北美、欧洲的规划者和设计师们越来越重视高密度、以交通为中心的综合体开发项目,希望借此打造更具活力的城市中心,减少汽车使用。亚洲是这一开发模式的先驱,且还在不断创新。
亚洲发展中国家清楚地知道,相比二氧化碳,贫困是人类更危险的敌人,因此不会出台可能威胁经济增长的政策,尤其是在人均碳排放量低于西方国家的情况下。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中国在过去十年中开展的高排放量基础设施建设将为国家带来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其效率超过北美、欧洲较陈旧的网络设施。此外,基础设施建设也将进一步驱动未来增长。
进行投资决策时,房地产投资者纵然应当考虑可持续性,但不可顾此失彼,忽略发展前景。而在亚太区,可持续性与发展巧妙地合二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