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居住空间的演变

学生公寓作为一类资产类别得到认可,从某种层面来说为共享居住空间的发展打通了前路。

2020年4月1日

其实,共享居住空间可被看作学生公寓的分支,这对于若干亚太市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全球学生公寓投资总额达到174亿美元,系第三年超过150亿美元。

共享居住项目提供的租赁公寓往往小于正常户型,但会包含厨房、影映室、健身房、办公空间等租户公用的空间或设施。运营商还会为租户提供生活及社交服务,例如安排清洁、组织社交活动等。

在第一太平戴维斯澳大利亚学生公寓部董事Paul Savitz先生看来,共享居住空间和学生公寓一样,是年轻人搬离父母之后、买房自住之前的过渡选择。

已经习惯学生公寓环境的年轻人士在毕业之后,会愈发偏好共享居住空间,而非租住传统公寓或回家与父母同住。“选择共享居住空间一举多得,既有自主居住空间,设施也优于普通合租房及家庭房,还有机会拓展社交圈。”

第一太平戴维斯分析显示,澳大利亚有146万25-34岁人士租房居住。全国范围内约有25万25-34岁人士独自居住,且25-34岁人士中有18.7%的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高品质共享居住空间的理想租户人选。

据业内信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共享居住项目的租户以年轻专业人士为主,多就业于初创企业、创意、金融或专业服务领域。

“共享居住空间发展的关键动力来自购房的经济压力,但这不是全部。相较于拥有自己的住房,该年龄段的人群更看重居住体验,喜欢灵活、富于变化的空间。年轻专业人士的流动性强于以往,无论国内还是国际流动。”

目前澳大利亚共享居住板块的“碎片化”特征较为明显,但Savitz先生预期未来市场会跟随学生公寓板块的步伐,迎来整合期。学生公寓板块如今由少数品牌主导,多为跨国业务,且得到国际资本支持。

“这两类项目的运营模式及建筑都非常相似。如果有学生公寓运营商进入共享居住板块,我不会感到吃惊,当然品牌打造会有所区别,”Savitz先生表示。

共享居住项目的投资回报数据较为有限,但据Savitz先生估计,在澳大利亚,稳定运营的共享居住项目可以实现5-6%的收益率,其中悉尼、墨尔本最受投资者欢迎。

相比欧美及澳大利亚,其他亚太国家的年轻毕业生与父母同住的比例更高。但在香港、新加坡、东京等城市,共享居住正逐渐兴起,本地运营商如香港的Weave、Hmlet开始积极布局。香港、新加坡都有不断扩张的专建学生公寓,也都面临较大的住房供应压力。东京的本土学生及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因而专建学生公寓成功吸引开发商关注。

印度发展共享居住空间的前景广阔,不断有新品牌出现,主要定位于应届毕业生提供中低端物业。印度政府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吸引外国留学生,此举将为学生公寓及联合居住项目的开发带来利好。

拓展阅读:
Savills student accommodation and co-living report

大多数阅读这个主题
近年来,富有的中国投资者凭借其购买力及其对零售、酒店及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力成为全球投资市场焦点。
环境可持续性相关问题已成为大多数机构型房地产投资者的首要考量。